西藏的房居

Typography
  • Smaller Small Medium Big Bigger
  • Default Helvetica Segoe Georgia Times

西藏民族居住在雪域高原,气候寒泠、乾燥、风沙大。為了保暖避风沙,住宅地一般选择在背风向阳处,门窗大都开向东南,楼房的西北面和底层不开窗,以避西北风。屋基一般选择在离耕地较近但不佔熟地,靠近水源,温暖向阳,不易遭水洪灾害之地。以独户分级形式毗连住宅群建造。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利用雪域高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木、石料,建造经济、坚固、实用、美观的住宅。有些地方采取砌石墙,有些采取湿泥筑墙,有些则采用石、泥、木三者兼用﹕即下石、中泥、上木合理搭配。

西藏的建筑艺术经过千年的实践积累,已发展出一条符合藏区自然环境和生活实用以及外形美观的建筑技巧,在设计规划、平面布局、面积大小、结构混合、立体造形、层数高低等方面,已形成一套系统完整建筑体系,并世代相传。

兴建住宅一般要经过佔卜选址选日,决定地基和方向后不用图纸。根据建筑面积,层数与工匠(指木匠、砌石墙或筑泥墙引师)商议用材和具体施工事宜。工匠根据传统定形标准已有”腹稿”。在具体施工时,工匠或建筑人员共同遵照习惯定形的度量标准模式作准则进行施工。尽管这些度量标准很原始,且不精确,但修建出来的房屋则达到相当牢固、完整和美观实用的完美水准。

度量计算单位长度一般用人的两臂平展左右两端距离,肘关节至中指间距,母指与中指间距三种作為度量计两单位。比较精确的量具有木工的三角尺。

建筑面积用柱头来表示。柱与柱之间一般為8米长,通常有9柱、12柱、16柱、20柱、25柱、30柱、36柱、42柱、48柱、56柱、66柱、72柱和80柱等几种俗定成规的面积计算单位。这裡的”柱”是指基层所立柱子為计。

结构有墙承重和柱梁承重两种。墙承重结构将梁和橼子的两端都搁在墙上,全房荷载重量完全由外墙体负担,室中不用柱子;柱承结构是外泥墙或石墙起整座房屋的维护和稳定作用,其室内层层以木柱头上加二根以上横梁,层层上下柱梁相对,形成柱承重的网状方格。

无论用石片砌墙或用泥筑墙,都采取下宽大、上薄小、四角同起,逐步内收,形成重心平衡,墙基与墙体连成一体的结构。

除此外為了加固墙身,在砌石墙或筑土墙时,在墙中放入一些加固筋,在转角处放置”攒『挛”型木质或铁质墙筋。

西藏房屋的屋顶大部分皆為平顶,讲究的使用「阿嘎」,用阿嘎打製过的地面或屋顶与现代的水泥一样结实光滑,為最上乘的。绝大部分房屋都是根据经验选择熟土覆盖,房子盖好后屋顶就可以用来作為晒东西或打场的地方。

在康区南部一些地区,由于土质渗水严重,不堪作為平顶屋的材料,因此在那些地区房屋就不是平顶的,都是采用人字型屋顶。材料多用石板,也有使用瓦片的。

住宅的种类 藏族住房,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建筑用料、经济财力、社会地位等种种因素,决定著各地住房具有不同的种类。建筑类型差异也很大。总结起来有帐篷、平房、二层平房、楼房、碉房、寺院、别墅和庄房等八大种类。

(一)帐篷 帐篷是牧民的主要居住屋。牧区绝大多数居民世代居住帐篷。 帐篷是用牛毛缝製而成,质地粗厚,可避风雨雹雪。搭起时中间和四周用木桿支撑,外围四周用绳拉开,绳端用木棒或铁钉钉在地上,周围挖成槽沟,以作排水沟。前面分成两片為门户。帐篷外用草坯、石块和粪饼砌成齐腰高的围墙成院落。游牧逐水草而迁时,将帐篷撤下驮于犛牛背上运走,十分方便。

此外还有用来旅游或郊游、参加集会仪式时使用的帐蓬,其特点是轻便,多用白布缝製,上面绘有各种图案,样式各异,使用的支桿一般只有三根甚至一根,宽敞明亮,点缀在无边的原野上,充满诗情画意。缺点是较难长期经受风雨日晒,所以一般都是在赛马、节庆等草原盛会时使用。

(二)平房

平房是牧区固定部落和农区高海拔地区藏人的住房。这种房以土、石、木结构的一层平顶屋。这种房屋门窗很小,房外一般都修有小院坝,以作畜圈。

(三)二层平顶房 二层平顶屋在藏人民用住宅中佔绝大多数。它有用碎石片或用石条砌成的,还有泥土墙,底层一般不开窗,只有一道门,作畜圈之用,上层两面(东南方向)开窗,最好的留做佛堂,其他的分别作卧室、厨房、库房、客室等用。

(四)楼房 楼房多见于卫藏和康区大部分地区,这种楼房有碎石砌成,也有土墙筑建的,一般都是三层,第一层為养畜圈,在正面开一道门,四周开几个内大外小,斜向天空的透光小窗,第二层為人住生活区,内设天窗,走廊,以屋室兼厨房的正厅、库房、客室、柴房、火房等,三层”『”形盖顶,即张口盖顶,主要设置经堂、僧尼卧室、侧所门、阳台和存放贵重物品的小库等,缺口处為晒坝。楼房外加一层围墙為外落,主要為进屋通道和词养家畜之用。 富贵人家、巨商宗教商僧家庭、单独修建经堂和打晒场,作為主楼的附属建筑。门窗、柱、梁、墙壁,以及经堂内的各类设备,都要雕刻彩绘,极為豪华壮观。藏人住宅无论是平房或楼房,其门窗均加雨塔,整个建筑粉刷成花白和全白,并将屋顶檐搁栅槔头伸出墙外,并图上红、白、黑三色,白墙、雨塔、搁栅外延檐头相配,显得格外美观、壮丽、雄伟、协调。鲜明的表现出藏族独有的建筑风格。

玛康一带的住宅第二层或第三层向外发展,走廊、楼面、晒台、卧室、厕所等建筑向外延伸。

(五)寺院 寺院是西藏建筑中规模较大,布置装饰最為华丽的一种高级住宅建筑。寺院分经堂大殿、藏经楼、佛殿、僧舍、厨房、库房和大院坝。

寺院中僧舍分一般有平房,二层、三层等。僧人的住宅建筑规模一般与民房相同,层层住人,一般不设马圈。

上层转世活佛居住的僧舍,则普遍的高级豪华,称拉章。一般都是三层、四层不等。底层為马圈,第二层為高僧侍从住宅、厨房、柴房、水房、库房等。三层為高僧生活区,设有卧室、客厅、书房、走廊、天窗等。四层為藏经室或佛堂等。

上层僧舍建筑如墙壁、门窗、柱、梁、天花板、经柜、壁龛、壁架和室内家具,都加以雕刻、绘花、油漆。

(六)碉房 碉房一般都是七、八层以上高者达十几层,有四角六角和八角,主要分布在嘉绒地区和康区东南部,其它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有许多的碉房的歷经数次地震和天灾人祸而至今安然无恙的。有一些碉楼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表明藏人建筑艺术之高超。

这种碉房分两种类型。在卫藏、阿裡一带的房是在公元十世纪至十六世纪处于藏族内部群雄割据争夺战和各万户之间发生兼并战争时修建的。嘉绒和康区现有的碉房大都建于公元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為抵御丽江纳西王斯郎绕登的入侵和清朝对嘉戎的军事入侵时所建。碉房是一种用碎石片或土墙筑起的作战和生活兼用的一种建筑物。

在战乱年代,為了有效地抵抗入侵者,在村寨居住或险要之地,筑起厚一米余、高达几十米、四周开有四寸左右小窗的住宅和堡垒两用的碉房。将全村或全部落的男女老幼全部集中到碉房内。把村寨中易被入侵者抢掠的财物也搬进碉内,用刀枪和矛箭防守、这种建筑,战攻不破,火烧不燃,射箭不穿,是最坚固、最安全的防御房屋。战争结束后、这种碉房就无人居住。

(七)别墅 在喜绒藏区有些富豪商贾,在一些风景秀丽,环境情境之地修建别墅,以作避暑避寒和攻读佛经、撰写著书之用。

(八)庄房 有些富豪人家在远离城镇和村寨拥有庄园和牧场。庄房是為管理和看守庄园牧场人员居住、并兼晒场、畜圈用的房屋、这类房屋建筑比较简陋,有一至三层不等。

語言翻譯